卷九十四 浙江六

作者:顾祖禹
◇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,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,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,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,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,至京师四千三十里。
《禹贡》扬州地。春秋战国属越。秦属会稽郡。汉初为东瓯国地。武帝以后,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兼属临海郡,晋属永嘉郡,宋齐因之。隋开皇九年,平陈,废郡,改置处州始治括苍县。十二年,改曰括州。大业初,又改为永嘉郡。唐复曰括州。天宝初,曰缙云郡。干元初,复故。大历十四年,改为处州避太子讳也。五代时,属于吴越。宋仍为处州亦曰缙云郡。元曰处州路。明初曰处州府,领县十。今为处州府。
府湍流亘地,峰岭倚天,虽僻处一隅,而南邻闽越,可树捣瑕之功,东迫永嘉,已具建瓴之势。明初规有浙东,即下处州,一以绝窥伺之端,一以厚括囊之资也。
丽水县附郭。本汉回浦县地。后汉为章安县地。三国吴为松阳县地,属临海郡。晋因之,宋以后属永嘉郡。隋析置括苍县,为处州治,是后皆为州郡治。唐大历十四年,改今名。今编户一百十五里。
○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。隋唐时故治也。亦曰括州城。括本作栝,即椤木也。松身柏叶,山多此木,故名。隋因以名州。唐末,卢约窃据是州,迁治于小括山上。宋杨亿云:郡斋迥在霄汉,石磴盘屈。是也。《续厅壁记》:小括山路九盘始入谯门。宋崇宁三年,杨嘉言为守,削直之。大观元年,郡守高士广复旧,元至元二十七年,郡守斡勤好古,复迁治于今所,北枕枣山,筑城环之。前朝洪武初修筑,正统以后,屡经缮治,有门六,城周九里有奇。
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。唐初置丽水县,属括州。武德八年,省入括苍县。今其地有古城冈、县头山、旧城塘之名。
○万象山府治西北。俯临城邑,下瞰溪光。城中之山凡十,此其最高者。或曰即山也,在县治西南一里,多生木,上有夫子庙,一名庙山。万历中改今名。又梅山,在山之东南,高如之。枣山在县治西,又西则姜山、茭山、锦山,皆相连。最西者曰小括山,其址与万象山相接。众山环簇,状若莲花,一名莲城山。径路盘纡,亦曰九盘岭。其北则为月山,以海月初升,先得其光而名。县治之东有囿山,稍北则为富山。此所谓城中十山也。又有大括山,在府城东七里,亦曰少微山,郡应少微处士星,故山名少微,州曰处州,山西南绝顶有眉岩,从下望之,如列眉然。
丽阳山府北七里,山下有溪,丽水之名以此。其北三里曰白云山,高六百余丈,白云之北曰城门山,皆冈阜相接,为北面之胜。○南明山,在府南七里,泉石甚胜,山巅旧有千里亭,以高旷得名。又府西四里曰石僧山,西五里曰桃山,西南十五里曰石羊山,西三十里曰风门山。府东十里曰巾子山。
大梁山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北跨丽水,南接青田,登其巅,城郭村落尽在目前。○三峰山,在府西五十里,下曰灵峰,中曰翠峰,上曰岑峰,林峦秀丽,为一境之冠。又连云山,在府西南六十里,岩陡绝,上连云霄。
○大溪城南二里。一名洄溪,又名洞溪。自龙泉以西,汇秦溪、浆溪诸溪涧之水流入境,合松溪、遂昌港又东至青田县南,合诸山溪之水,至温州府界入于海。
好溪府城东五里。源出缙云县之大盆山,西南流至府东,为东渡。又东南达于洞溪,今亦曰东溪。本名恶溪。谢灵运云:出恶江至大溪,水清如镜。《舆地记》:恶江道间九十里,而有五十九濑,两岸连云,高岩壁立,有七十余滩,水石薄,三十里至箭溪,王羲之游此题突星濑处也。唐文明初,溪水暴涨,溺死百余人。大中间,段成式为刺史,有善政,百姓因呼为好溪。《一统志》:突星濑在府东四十里,一名箭溪,溪上又有琵琶洲,平沙满望,碧水环绕,以形似名。官桥溪府北十五里。有甘泉、白溪二水流合焉,入于大溪。又丽阳溪,出丽阳山,贯串府城,中分二支,一南达于大溪,一东汇好溪堰而入大溪。又丛溪,在府城北二十五里,南流入大溪。
茗湖在府西七里。丽水诸湖俱在县西境。县西三十里为白湖,又西十里为何湖,又西十里为李湖、吴湖,又西十里为郑湖,咸以资灌溉之利。
通济堰府西五十三里。松遂间多山田,岁旱民辄先困。梁天监中,障松阳、遂昌两溪入大溪之口,疏为四十八派,自保定至白桥三十里,灌田二十万亩。又蓄为陂湖,以备旱潦,自宋至元、明皆修葺之。
○保定镇府西五十里。明初置税课局于此,今废。西南达云和县之石塘隘四十里,西北达松阳县之石佛镇亦四十里,为两县之要隘。○苦竹口隘,在府南二十里,路出青田水口。《闻见录》,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。又括苍驿,在府治西,亦明初置。青田县府东南百五十里。东南至温州府百二十里。本括苍县地。唐景云二年,析置青田县,属括州,后因之。县无城,今编户百四十六里。
○青田山县治西北一里。有泉石之胜,故县以名。旧《经》云:唐叶法善修道于此,曰庭青芝。又涌泉山,在县治东二里。其泉四时不竭。○披云山,在县南三里。大溪经其北,县之水口山也。又葱阳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山极高峻,宋宣和中,睦寇犯境,土人多避难于此,获免。其西曰芝溪岭,横亘数十里,下临大溪,俗名老鼠梯。昔所云:上冯公岭,下老鼠梯,一人守险,万人莫开。故处州形势,以青田为最云。其流曰芝溪,入于大溪。
石门山县西七十里。两峰壁立,相对如门,石洞幽深,飞瀑泻,上有轩辕丘,《道书》以为第三十洞天。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楼山,山高耸,云雾涌之,望若楼台。
连云山县西南九十里。有大小二山,小连云山延袤数十里,中有二洞,东曰龙须,南曰韩山,其高岩曰金水岭,东去县五里。元至元中,始凿石通道,有路西达景宁。迤南为大连云山,亦名石帆山,下临大溪。《纪胜》云:石帆山一名石樯洞,东北去石楼山二十里,高岩屹立如樯,中有三潭,危石耸峙,潭中如张帆然。鹤口岭,县西南百三十里,陟其巅,俯视众山。逾二十里,即南田也。南田山县西南百五十里。周回二百余里。上有沃土,多稻田,岁旱亦稔。唐广德中,袁晁之乱,邑人多避难于此,明初刘基亦家于山中。○大溪县南三里。亦曰南溪,又名青溪,城东有岭溪,城西有顾溪,俱流入焉。《志》云,大溪由丽水县南流入境,远汇府境六邑之水,近合县境石藤、浣沙诸溪,经披云山北东流入温州府界,由水道顺流达温州城下,百里而近耳。○小溪,在县西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鹤口岭,沐鹤溪之水出焉,即小溪也。下流合于清溪。
尘溪县西百三十里,出景宁县之敕木山,流入大溪。岁旱,乡民筑堰以溉田,潦则决之,为利甚博。
白岸湖县西南四十里。又有下尾湖,在县东南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四十里有师姑湖。又西八里有芳前湖。又西二里有腊溪湖。又西迤北十里曰高湖,当应台山之南麓,山东南去县六十里,由天台绵亘而来,故名。
○淡洋隘县南二百七十里,接温州府瑞安县界。明初刘基言:温、处之间,有地名淡洋,僻绝岩险,民多负贩私盐,萃逋逃为梗,宜设巡司莅之。是也。今有淡洋巡司,洪武五年建。又黄坛巡司,在县北二百二十里,亦险僻处,洪武五十五年置巡司,今革。○芝田驿,在县南一里大溪滨,亦明初置。
缙云县府东北九十里。东至台州府仙居县百五十里,北至金华府永康县八十里,东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六十五里。本括苍县及永康县地。唐万岁登封初,析置今县,属处州。县无城,今编户一百九十里。
○括苍山县东南百里,接台州府仙居县及临海县界。亦曰苍岭。详见名山括苍。○大盆山,在县东北百二十里,接金华府东阳县及台州府天台县界,好溪之源出焉。
吏隐山县治东北。一名洼尊山,以唐县令李阳冰名。稍西曰翠微山,县治所倚也。又北为云塘山,山下有塘,相传云常出其中。又西北三里为雪峰山,上有龙潭瀑布,亦曰岱岭,岭东之水流于好溪,岭西之水流为南溪,婺括之水,自此而分。县西北十五里有大君子山、小君子山。二山相近,秀丽可爱。县治西又有三峰山,以三峰秀出而名。○历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有摧车坑、架鼓峰及龙潭诸胜,又西北二十里为葛竹山,皆与永康县接界。县东二十五里,有天马山。又东五里,为石囤山。又东五里,为灵龟山。又东五里,为银山、为仁寿山。世传人居其下者多寿,因名。
黄龙山县西十二里。四围陡绝,旁有池,甚清冽,相传黄龙潜焉。唐末卢约据处州,有施使君者,结寨山上,以御之。今山上有石如楼台,又有寨门遗址。明初,耿再成规取处州,驻兵黄龙山,山高险,再成树栅于其上,以遏敌冲,是也。○大姥山,在县西南三十五里,上有岩,下有石室,可容数百人。《志》云:山有寨塘寨,广容二三万人,中有井七,盖昔人屯营处。又有四六寨在山下,相近者曰三岭山,接丽水县界,高峻人莫能入。明初,耿再成既屯黄龙,复率兵至此,垒石成寨,为攻守之所。
仙都山县东二十三里。高六百丈,周三百里。本名缙云山,唐神龙初,以此名县,又名丹峰山,天宝七载改今名。《道书》以为第二十九洞天。傍有独峰,广三百丈,周回一百六十丈,一名玉柱峰,顶有湖,亦名鼎湖。《唐六典》十道名山之一,曰缙云。又有小仙都山,在县南二十里,亦高秀。○管溪官山,在县东七十里,与台州府接境,薪竹之饶,居民所赖。又有龙潭三处,溉田甚广,以管溪经其下,因名。《志》云:县东五里有万松山,山势盘旋,林峦耸秀。
冯公岭县西南二十里,一名木合岭。崎岖盘曲,长五十里,有桃花隘,为绝险处,郡北之锁钥也。《志》云,桃花隘嵯峨险仄,势接云霄,周回垒石三四里,容百千人,山麓去郡城不过二十里,亦曰桃花岭,即古桃枝岭。陈天嘉三年,留异据东阳,遣侯安都讨之,异以台军必自钱塘上,既而安都步由诸暨出永康,异大惊奔桃枝岭,于岩口树栅以拒之,安都进攻,因其山势迮而为堰,会潦水涨满,安都引船入堰,起楼舰与异城等,拍碎其楼堞,异脱身奔晋安,即此岭也。宋杨亿以比蜀中之剑阁。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,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、葛渡、樊岭及龙泉以拒我,胡大海自金华南出军樊岭,与再成合攻之,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后,连拔桃花、葛渡二寨,遂薄处州城下,宜孙败去。《防险说》:冯公岭与青田县之老鼠梯,皆一人守险,万人莫开之处。守冯公岭,则寇无从上;守老鼠梯,则寇无从下。冯公岭失,则处不可固矣。樊岭,见宣平县。葛渡,亦在县西南,或曰近松阳县界。又有白云洞,在桃花岭北,石屋深敞,容数百人。
○好溪在县治南。自大盆山西流而南折,远近诸溪水皆流汇焉,经仙都山下,谓之练溪。历罗侯滩,至县治南,又西南入丽水县界。○管溪,在县东五十里,源出括苍山,经管溪官山下,又西流入于好溪。
南源溪县北二里。源出雪峰山,西北流,县北诸溪水皆流汇焉。入永康县界,亦谓之南溪,即金华南港之上源也。○梅溪,在县西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客星山,傍有石室,一名石龟岭,龟溪出焉。折而西北为梅山,梅溪出焉。俱汇流于南源溪,入永康县境。○苍岭寨在县东,近括苍山。嘉靖四十一年,置寨于此,为防御处。相近有东平寨,古名七十二寮,有石井七十二,容数千人。四面石壁,高百余丈,其旁又有西寨,亦故屯营处也。○万景山寨,在县西北,中容万人。又有云岩寨,山势耸峙,岩石磊块,其状如甑,四围环逼,有小径攀援而上,可容万人,为天造之险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黄寮寨,又有越陈寨,皆嘉靖三十九年置。又有老鹰岩寨,在县东北,嘉靖四十年置,县治北又有客山寨,其广亦可容万人。丹峰驿在县治南。元曰云塘驿,在县北三里,明初迁于县南,改今名。○五云馆,在县北。《闻见录》云:馆去县五十里,本名缙云馆,东通台郡,西北接永康,为县之要隘。
松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。东北至宣平县七十里,西至遂昌县七十里,南至云和县八十里。本汉章安县地。建安四年,孙氏析置松阳县,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太平二年,改属临海郡。晋初因之。大宁初,分属永嘉郡。宋、齐以后因之。隋属处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松州,八年州废,县属括州。五代梁开平三年,吴越改为长松县。石晋天福四年,又改白龙县。宋咸平二年,复曰松阳县,仍属处州。县无城,今编户一百六里。
○百仞山县西南五里。有峰独立,傍无依倚,高二百余丈,旧名独山。唐天宝中,改今名。山麓有白龙津,吴越因以名县。又西屏山在县西一里,上有凌霄台,有泉虽旱不竭。其相近者为云岩山。又西四里为紫金山、石笋山,以山泥紫赤、石峰如笋也。
横山县南十里。高三百余丈,如云横空中,山顶宽平,可五百亩。○大明山,在县西三十五里,亦曰留明山。高绝千仞,群峰罗列,涧水环绕,石磴萦纡,称为峻险。又西五里曰长松山,吴越时,以此山名县,俗名牛头山。○马鞍山,在县西四十八里,横绝松溪之口。唐时山产银,采以充贡,寻罢。元末赵普胜尝立水寨于山下,山接遂昌县界。又卯山,在县西三十里,与县西南三十里之酉山相对。山以卯酉名者,以旧市言之,正在东西。今县治既徙于东,则卯山亦在西矣。竹客岭县北十五里,东至宣平县五十里。岭高四千余丈,泉出山顶,下注为潭,溉田百余顷,行旅出其间,路最险仄,为县之要隘。今岭下有东西坑,潴为龙潭,竹客桥跨其上。○石佛岭,在县东南四十里,岭峻险,下临松溪。又东南至府城七十余里,往来通道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又有龙虎幻,亦守御要地。
○松溪县西南二十里。源出遂昌县,东南流入境,经卯、酉二山之下,曰合湖溪。又东南至丽水县,入大溪。明初胡大海取兰溪,进攻婺州,处州守将石抹宜孙遣其将胡深率车师为援,自帅众出缙云以应之,深至松溪,观望不敢进。明祖曰:婺恃处州之援,故未即下,闻彼以车战出松溪,松溪山多路狭,车不可行,以精兵破走之,婺城且不劳而下矣。竹溪县南七里。源出竹客岭,南流经横山下,又东南注于松溪。又县东十五里有塘溪、赤溪诸水。又东十余里有武溪、裕溪诸水,俱南流合于大溪。
通济堰县东六十里,与丽水县接界。《志》云:萧梁时,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。宋元以后,不时修筑。干道中,州守范成大复加葺治,以溉松、遂二县之硗瘠,以后皆因故址增修。今县境以堰名者凡数十处,皆本通济之意,蓄水溉田云。○旧市县西二十里,路出遂昌。《志》云:县治故址也。又净居市,在县西南三十里,亦与遂昌接界。洪武二十八年,置净居巡司于二十四都。今废。
遂昌县府西北百九十里。东至松阳县七十里,东北至金华府汤溪县百二十里,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里,西北至衢州府二百里。汉会稽郡大末县地。吴赤乌二年,分置平昌县,属东阳郡。晋太康元年,改今名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属处州。唐武德八年,省入松阳县。景云二年,复置。县无城,今编户七十四里。
○君子山县治西南。《志》云,一名城山,山之麓多士大夫居焉。又屏风山,拱障县治,以形似名也。近西曰妙高山。又西为白马山,天日晴朗,远见衢、婺,邑之镇山也。○瑞山,在县治南。又南为鱼袋山,双溪绕其下,有峻岭盘曲,曰九盘岭。又丁公山,在县西十六里,高千仞,双溪经其下。《通志》云:即白马山也。西明山县东十里。岩峻绝,下临溪流,其对岸相峙者,曰飞鹤山,当东溪之口,势如翔舞。又有平昌山,在县东十五里,与孟山前后相迭,形如昌字,孙吴以此名县。○尹公山,在县东三十五里,峰峦高耸,相连者曰百丈岩。又东曰覆螺岩,登其巅,则金、衢之境,皆在目前。又东即松阳县之长松山矣。又马鞍山,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横亘而东,与松汤县接界。唐山县北十八里。山北有二峰相向,如卓笔,又名罗汉峰。五代时,僧贯休所居。又北有金石岩,其巅可容万马。唐干符中,邑簿张轲尝率义兵驻此,以御黄巢。明朝景泰中,矿贼党陈鉴湖者,破松阳、龙泉,屯金石岩,分劫青田、义乌、东阳诸县,即此处也。又相公岩,在蔡溪前,山麓石壁如削,惟一径可侧足而入。岩中可藏数百人,乡民尝于此避寇。○独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,溪流环绕其下,一名天马山,又名赤壁山。旁有石姥岩,上插霄汉,顶有泉池。又大楼岩,在县西北百二十五里,其相对者曰龙安洞,岩高险,飞瀑四时不绝,注为龙湫,凡三十六泓。
马戍岭县北三十里。其相近者为侵云岭,马戍之水,北流而达于婺江。又周公岭,在县西北五十里,其下为周公源口,县西境之水,多汇于此,流入衢州府界,而为定阳溪。○赤津岭,在县北六十里,岭高险,下临溪流,为北达龙游之道。《闻见录》:自岭而北十余里,至长塘口。又十里曰溪口,皆险塞。自溪口而北十里为灵山,从灵山而西七十里,则衢州府,灵山而北四十里,则龙游县也。○隆坑岭,在县东北七十里,东达宣平三十里,北出武义七十里,为县境控扼之处。
○双溪在县治南,其源一出县西北之大楼岩,引流而东,谓之金溪。一出县西北七十里之湖山,亦谓之湖溪。群山之水,皆汇入焉,萦回荡漾,恍若江湖,经县东南一里碧澜桥,始合为一,亦谓之大溪。又经西明山南,分流为东溪,其正流南入龙泉县界之大溪,○梧桐溪,在县西二十里曾山下,亦曰梧桐川,流合于双溪。
东溪县东十二里。自双溪分流,合县东诸山溪之水,经马鞍山下,流益盛,入松阳县境,谓之松溪。○灵溪,在县北五十里,源出马戍岭,合县北诸溪水,经赤津岭而北,入龙游县境,又北注于氵溪。
胡公堤县南五十步,一名三牛堤。界平邑之南溪间,水潦涨溢,则滨溪居民罹其患。旧有堤以捍御。宋元中,邑令张公加葺之。靖康初,堤浸圮,邑丞胡涓募民力累石修筑,因曰胡公堤。绍兴中,邑令胡仲父又于其外筑堤七百余丈护之。干道中,邑令李大正复增筑百三十余丈,缜致逾昔,由是邑庐得免冲突奔荡之患,至今民蒙其德云。
○黄村口县西南六十里。《闻见录》:由黄村口东南达龙泉县百二十五里,北抵龙游县百六十里,西南达福建浦城县二百里。《舆程记》:县西南出大柘、石练、黄村一带,闽浙相通之间道也。○大坪田,在县东北四十里。《闻见录》:大坪田道通汤溪、武义、宣平,为县境要口。又有和尚田,在县东五十里,亦要隘处也。自和尚田而北二十里至章坞,又四十里出武义县之麻阳隘,疾走金华,九十里而近耳。《志》云:县有马埠巡司,在十二都,国初置。
龙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。东南至景宁县二百四十里,南至庆元县百四十里,西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,西北至衢州府江山县二百二十里,北至遂昌县三百三十里。本松阳、遂昌二县地。唐干元二年,析置今县,治龙泉乡,因名。宋宣和四年,改曰剑川。绍兴初,复故。县无城,今编户百六十五里。
○九姑山在县治西北。治东有金鳌山,治西二里有天台山,四里有凤凰山。县治以诸山为捍蔽。○豫章山,在县南二十五里,旧出铜,川流环其下,曰豫章川。又九漈山,在县南三十里,岩高百仞,有九龙井,飞瀑九道,自岩顶而下,或分或合,形若垂帘。县南七十里又有琉华山,山顶宽平,有长湖,深不可测。山下即琉田,居民以陶为业。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窑,其兄所造甚佳,所谓哥窑是也。相近者曰高驿山。《邑志》:山在县南七十余里,台湖山峙其前,琉华山障其后,水流回绕,群山环拱,最为峻拔。台湖山盖在县南九十里。
昂山县西三十里。青壁嵯峨,削入云际。《志》云:旧有白马寨,盖置于山上。又孝义山,在县西四十里。《唐书》豫章、孝义二山,皆出铜,是也。今否。○石马山,在县北五十里,峰峦秀耸,为群山冠,旁有洞穴,凡数十处。又石房山,在县东四十里。其状如房,一名独山,东捍水口,旁有独山铺,为驿道所经。
匡山县西南百二十里,匡水出焉,流入双涧,与大溪汇。元末,章溢筑室于此。宋濂云:其山四旁奋起而中お下,状如箕筐,因号匡山。高处南望闽中数百里间,秋毫毕见。刘基曰:匡山四面皆峭壁拔起,建溪之水出焉。又东有西山,西山之东曰山,高胜亚于匡山。又仙山在县西百五十里,与遂昌、浦城接界。○良葛山,在县界,山有银坑。杨梅岭县东二十五里。其相近者曰梧桐口,路出松阳,此为要隘。又黄鹤岭,在县北八十里,隋、唐间,置黄鹤镇于今县,盖以岭名。又大梅岭,在县南七十里,旁有小梅岭,皆接庆元县界。○白云岩,在县西五里,有白云垒。相传宋德末,幼主过此,暮屯岩上,此其遗垒云。又县东五十里有龙岩山,顶平旷,四面石壁环绕,民多居其中。
○大溪在县治南。自仙霞以东南及遂昌以西南之水皆汇焉。县西五里有秦溪,又西一里有蒋溪,又西有浆溪,其上源皆一二百里,汇流而东,合于大溪。又东经云和县,入丽水县界。《志》云,县有灵溪,即大溪之上流,经县治前,亦曰留槎溪。中阻一洲,约长一二里,形如槎,溪因分而为二,有济川桥跨其上,亦曰留槎洲,一名仙洲。祝穆云:灵溪在县治东,夹长洲而为两派。是也。
剑池湖县南五里。周三十亩。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,号为龙渊。唐讳渊,改曰龙泉。宋宣和中,改曰剑池湖,邑名本于此。○梧桐川,在县东十五里,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,下流入于大溪。
○佛山寨县南十里佛山上。元末邑人胡深筑内外二寨于此,以保乡邑处也。又县南十五里宏山后有皇庭寨,山顶平旷,四面峻阻。相传宋幼帝入闽道经此,立寨屯驻,今山有皇庭岩,寨因以名。又遥峰寨,在县西五里,与凤凰山相连。县西六十里又有西山寨,相传亦元末置。○北岩寨,在县东十里汰石岭上。县东百余里又有朝阳寨。又麻竹寨,在县北七里,与石马山相接。县北三十里金岱山上有金山寨,山顶平广,容千余人,皆昔人戍守处也。
小梅隘县南小梅岭上。东至庆元县七十里,南至福建松溪县六十里,为入闽之间道。正统中,设隘于此。《舆程记》:县南三十里至潭湖,又五十里至查田,又二十里为小梅,由竹口新窑以达于松溪。今详福建松溪县。自县至小梅,盖百里云。又吴岱隘,在县北七十里吴岱岭上,接松阳、遂昌二县界,旧有隘,正统中重置,并设公馆于此。县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,接浦城、庆元县界,嘉靖中置。又西二十里有鸦舂隘,亦接浦城界,正统中,因旧隘重置。又武溪隘,在县东七十里武溪岭上,亦正统中置,接云和县界。
查田市县南八十里查田岭下。有庆元巡司,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城北旧有云水驿,城东有荆言驿,县东南三十里有梧桐驿,六十里有大石驿,俱宋元时置,今废。○东口,在县北七十五里,为松阳、遂昌两县之要口,行旅往来,必取途于此。
庆元县府西南三百七十里,北至龙泉县百四十里,南至福建松溪县八十里。本龙泉县地。宋庆元三年,析置庆元县,治松源乡,以纪年为名,仍属处州。明初省入龙泉县,以其地为巡检司。洪武十四年复置。县旧无城,隆庆二年创筑,周三里有奇。今编户五十九里。
○石龙山县治西,蜿蜒如龙。又县治南有霞披山,色如渥丹。治西北又有象山,环夹县治。○石壁山,在县东十里,石笋凌空,为邑关阻。又拿云山,在县东五十里,山椒夹拥,嵌石披云,下有洞,容数百人。
百丈山县西二十里,悬崖孤峭,下有龙湫。又松源山,在县西南二十里,松源水出焉,流入福建松溪县。○横岭,在县东南百三十里,连亘如云,入于闽界。岭水北流,合于盖竹水。○松源水在县西南。南流入闽,为松溪之上源。又有盖竹水,出县西七十里之凤山,有交剑水流合焉。又东经石壁山西,下流入闽之松溪。○芸溪,出县西十二里之董山,南流入闽。《志》云,县治北有涨淤溪,西流合槎溪、芸溪,又南合县南四十里之梓亭溪,而注于闽之松溪。
小梅溪县北七十里,西流入龙泉县界,合于大溪。
○大泽关县西南五十里,西出龙泉,南达松溪。又县南五十里曰新窑隘,自龙泉及县境南入闽中之通道也。○梓亭寨,在县西九都,宋置梓亭荣庆巡检司,元因之,后废。
云和县府西百十里。东南至景宁县五十里,西南至龙泉县百十里,北至松阳县八十里。本丽水县之浮云、元和二乡地。景泰三年,析置今县,兼二乡之名以名焉。县无城,编户五十九里。
○凤凰山县西北五里。秀拔数百丈,陟其巅,可尽一邑之胜。县之北曰鲤鱼山,东二里曰龟山,曰象山。又东南五里曰白龙山。环拱县治,上有冷泉、浮云溪绕其南。
笔架山县南十五里,有三峰并峙。又东南有安溪岭,路通景宁县,两山丛夹,控御之所也。○娄狗山,在县西十里,下有灵泉,黄溪之源出焉。又大杉源山,在县西七十里,有龙潭二,曰大杉,曰孤梯。下为箬溪,水流入丽水县界,而入大溪。
牛头山县北四十里,以形似名,下为深渊。○羊头岩,在县西十八里,高千余仞。又西二里曰大雄峰。其南曰雾溪岭,雾溪经其下。
○大溪县南三十里,自龙泉县东流经县境。又东入丽水县界,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。黄溪在县南,自娄狗山下,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,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,下流入于大溪。又雾溪,在县西北十七里。雾溪岭下,亦曰武溪。《志》云:武溪自龙泉县流入界,汇于九里滩,又东合双坑口水,潴为规溪潭,流入丽水县,而合于大溪。
七尺渡县西三十里,尺亦作赤,又西至龙泉县之武溪隘十里,两县接境处也。群山四合,溪流横亘其中,迭石架梁,以通行者,有间道达石塘及松阳,至为险要。
○石塘隘县东三十里,下临溪流,曰石塘河。山溪回合,峻险可恃,为县境之东门。
宣平县府北百二十里。东至缙云县百四十里,西南至松阳县七十里,西北至遂昌县百四十里,北至金华府武义县百里。本丽水县之宣慈乡,明初置鲍村巡司于此。正统十二年,乡人叶宗留作乱。景泰三年事平,因析置今县,改巡司为县治,以剿平宣寇为名。县无城,今编户六十里。○白马山县西五里。有石岩瀑布之胜。又西十里有样山,三峰错峙,四面峻绝,有样岩。正统间寇起,乡民避乱其中。○瓯溪山,在城东五里,下有瓯溪水,相近有墨山,高耸万丈,其色如墨。又岱岩山,在县东北十五里,上有岱石岩。
台山县北二十里。层峦迭嶂,迥出诸山,前有松溪,后有桃溪,山界于中,二水绕而西,下入松阳县境。又砻坑山,在台山西十里,旧产银。○狮子山,在县北四十里,有苦头岭,出武义之便道也。玉岩山县南六十里。其东为东岩,四面陡绝,惟一径扪萝可入,一名赤石楼,稍西为西岩,两岩对峙,中有清风峡、桃花洞,唐袁晁陷郡,乡民共避于此。黄巢乱,郡人俞强复率乡民避焉。宋方腊乱,郡人梁孚复领义兵屯于此。正统中,叶宗留作乱,乡民蔡义、梁选等率众避入东岩。贼百计不能上,乃守其出入之径以困之。夏旱水竭,不戒于火,延烧草舍,贼乘势而上,焚杀殆尽。盖自昔控扼处也。又有俞高山,与玉岩山并峙,山产银矿,今塞。曳岭县南四十里。岭峻险,登陟甚艰,上有曳溪洞,相传尝有仙人曳履过岭,因名。为县南守御处。又石门岭,在县南十五里,《志》云:由县趋府,此为登跻之始,冈峦稠迭,竹树蒙笼,泉流石立,虽甚高险,而致亦甚胜。又稿岭,在县南六十里,自曳岭而南,亦往来必经之地,山无草木,因名。○新岭,在县东七十里,接丽水县界,相近有坳塘岭,最为幽旷。
樊岭县北四十里。岭势险仄,可以防御。明初胡大海自金华进军樊岭,与耿再成合攻处州,即此,今为北出武义之径道。又西北有大黄岭,亦路出武义县。《志》云:县西三十里有竹客岭,一名寨头,与松阳县接界,下有竹客铺,亦控扼处也。又茭岭,在县西六十里,在万山中,亦为控扼要地。又西五里为板桥,与松阳县接界。○白云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岩高万余丈,广百丈,有泉,大旱不涸。又有白泄岩,一名云岩,在县西五里;佛厨岩,在县南五里,皆峻险处。正统中,邑人避寇于此。
○双溪县南一里。源出竹客诸岭,引流而东,至县东二十三里,亦曰坦溪,一名大溪。境内诸溪水多汇入焉,绕流而南,入丽水县之大溪。○虎溪,在县南六十里,有双涧合流,亦南入丽水县之大溪。
桃溪县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四里有栗山,二溪环之,南曰午溪,西曰申溪,引流而西,合为一溪,复折而北,入县北十五里之松溪,又北会桃溪而入松阳县之松溪。
通仙渡县南三十里。亦曰三港渡,路出郡城。又有赤淤渡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,路出松阳县。
○鲍村寨县北四十里。明初于宣慈乡置巡司,即今县治也。景泰初,矿贼叶希八等据云和山中,扰闽中建宁府界。既而以出掠不便,谋曰:今自朱湖进掠府城,而结寨驻鲍村,取货于义乌,掠人于松阳,官军必不能越冯公岭而迫我也。遂突入鲍村,犯处州。贼平,以鲍村置县,而移巡司于后陶,仍曰鲍村巡司。嘉靖中司废。今曰陶村。《闻见录》:自陶村至夏村三十里,又三十里即武义县朱湖,或曰云和县东村名也。○寨头隘,在县北,亦道出武义,又县西北有河头隘,道出汤溪。
景宁县府南百四十里。西北至云和县五十里,东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十里。本青田县之柔远乡沐鹤溪也。明初,置沐溪巡司于此。景泰三年,改置今县。县无城,编户六十六里。
○敕木山县南八里。山高数千仞,积雪经旬不消,水流为尘溪。又石耳山,在县南二十里,岩高百余丈,顶出泉,大旱不竭。山之南即沐鹤溪,流入青田县界。○印山,在县治北,本名桂山,有石方正如印,因改今名。又北里许有狮山,绵延五里,一名笔架山。
洪岭县北十五里。岭高峻,北趋府城,为必由之道。又北三十五里为岭坳坑,又北十里为水渡,皆往来所经。○乌铁岩,在县东二里。其第二峰尤陡峻,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。又县东二十里有螺黛岩,高十余里,其相近者曰矿坑岭。又县西三十里有石,状如屋,名曰石屋。外有瀑泉飞下,中可藏数十人。
○彪溪县西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水,自庆元界来,又自龙泉县大溪诸水分流入境,回环曲折,合县境诸溪,流经县北,东注青田之大溪,汇瓯江入海。○尘溪,在县南五里,出敕木山。岁旱,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,潦则决之,流入青田县界。
卢栖溪县东六十里。溪上岩洞奇胜,昔有道士卢遨栖其中,旁多笋,亦曰卢栖笋,溪下流至青田界,入大溪。○大汇滩,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玉泉山,玉泉出焉。又北汇众水,为邑巨浸,东下五里为大汇滩,巨石错立,形如犬牙,水行峡中,声震如雷,其下流亦注于青田之大溪。
○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,地名黄木坑。悬崖绝壑,最为险要。《志》云:关即龙脑桥,水流峡中,两岸陡绝,架桥其上。嘉靖中,以倭乱设关于此以备之。○沐溪口,在县南五十里,有巡司戍此。《志》云:司旧置于今县治北。景泰三年,移于今所。又有卢山巡司,在县西百里,正统五年置。
绿铜隘县东五十里,与青田八都相接。正统间,黄坛盗起,守此拒之,寇不能入。《志》云:隘东去青田县二百五十里。又卢栖隘在县东南八十里,与泰顺县小堰相接。蜂桶隘亦在县东南八十里。又南十里为石佛隘,与泰顺之平寮相接,嘉靖间,倭陷泰顺、莒冈,守此三隘以却之。
青草隘县南百十里,接福建寿宁县界。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分水隘。又黄亥隘,在县西百五十里,与庆元县接界。又西二十里为青草梧桐隘,石径险仄,仅容置足,虽地属庆元,而实本县之要口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至庆元二百五十里,道皆阻隘。○下场坑银冶,在县西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银冶凡六处。又云和县有银坑四,铅坑二;庆元县有银坑五,铅坑一;龙泉县有银坑二十五,铅坑二:皆永乐宣德间开采处。弘治中,言者以费广利微,殃民召衅,因封闭,垂为永制。附见:处州卫在府治南,洪武元年,建守御千户所,八年升为卫。置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隶焉。
◇温州府东至海岸九十里,南至福建福宁州五百九十里,西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,北至台州府三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千七百三十里,至京师四千三百十里。《禹贡》扬州地。春秋、战国并属越。秦属闽中郡。汉初为东瓯国惠帝三年,封越东海王摇于东瓯,是也,后属会稽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属临海郡。东晋太宁元年,析置永嘉郡治永宁县。宋、齐以后因之。隋初郡废改县曰永嘉,属处州。炀帝初,复置永嘉郡治括苍,今处州治。唐武德五年,置嘉州《新唐书》作东嘉州,贞观初,州废以县属括州。上元元年,始置温州以州地恒燠而名。天宝初,曰永嘉郡。干元初,复曰温州祝穆云:唐末尝置靖安军于此。五代初,属于吴越晋天福八年,吴越升为静海军节度。宋仍曰温州亦曰永嘉郡,仍为靖海军。政和七年,改曰应道军。建炎三年罢军额。咸淳初,升瑞安府以度宗潜邸也。元曰温州路。明初改为温州府,领县五。今仍曰温州府。
府东界巨海,西际重山,利兼水陆,推为沃壤。且与闽为邻郊,扬帆振辔,分道南下,是扼八闽之吭,而拊其背也。若其凭依岛屿,间阻溪山,东瓯虽小,亦足以王。况指顾明、台,驰骤婺、越,因利乘便,必能有为。就浙言之,亦东南之形胜矣。《海防考》曰:温州与闽接壤,寇舶犯境,必首撄其锋,惟先严莆门镇、下官奥、南台之险,庶足以扼其来,于此不戒,而入内地,温殆岌岌矣哉。夫舍其险而求一日之安,必不可得。为温计者,岂惟海道为然乎?
永嘉县附郭。汉回浦县地,后汉为章安县地。永建四年,析置永宁县。刘昭曰:永和三年所置也,仍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太平二年,属临海郡。晋初因之。太宁元年,为永嘉郡治。宋、齐以后因之。隋废郡,改县曰永嘉,属处州。唐初为嘉州治,州寻废,属括州。上元初,始为温州治。今编户二百八十里。○永嘉城即今郡城。《志》云:晋太宁初置郡,议筑城于江北岸,去今城六里,今犹谓其地曰新城。寻迁江南岸,东西附山,北临江,南环会昌湖,用石砌,跨山为险,名曰斗城,谓城内有山错立如北斗也。亦谓之鹿城。时有白鹿衔花之瑞云。后皆因故址修筑。五代梁开平初,钱氏增筑内外二城。内城亦曰子城,周三里有奇,元至元十三年废。外城亦曰罗城。宋宣和中,方腊围城,教授刘士英悉力拒守,谓城西南低薄,宜增缮,于是营筑二千余丈,贼不能陷。建炎、嘉定间,皆尝营治。元时渐圮。至正十一年,以海寇登犯,因旧址重筑。前朝洪武十七年,增修。嘉靖三十七年,倭寇来攻,通判杨岳凭城拒却之。明年,修筑一新。万历二十五年,复营缮。旧有十门,今为门七,城周十八里有奇。
○华盖山府治东。一名东山,城缘其上,山周九里,下有容成洞,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。《志》云:郡城有山凡九,形家谓之九斗山。而华盖当其口,今城东南缘积山,东北缘海坛山,西北缘郭公山,西缘松台山,余四山则峙于城南,三面形势最胜。《图经》:松台山一名西岩,巅有浮图,为郡城之表。○孤屿山,在城北江中,与城相对,东西有二峰,上各有塔,山麓有江心寺,唐咸通中建。宋建炎四年,高宗尝驻跸焉,赐两塔院名,曰龙翔、兴庆。德二年,益王、广王走温州,陆秀夫、陈宜中、张世杰等共会于此,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,是也。郡城有事,此为戍守重地。又罗浮山,在江北岸,与孤屿山相望,去府城五里,一名密罗山。其相接者曰永宁山,峰峦连属,绵亘八里,下有冉溪。又府北十里有北山,《志》云:郡之主山也。有石崖悬瀑,高百余丈,潴为二潭,名白水漈,一名石门山。西山府西三里。一名欧浦山。《志》云:山有十二峰,冈峦相属,耸秀奇胜。城西里许曰金丹山,亦有三峰并峙,即西山之东麓也。元末盗起,往往结营寨于西山,以窥府城。○岷冈山,在府城西三十五里。峰峦峻拔,潭谷深邃,一名铁场岭。宋宣和中,方腊作乱,自处州而东犯白沙隘,议者谓白沙失守,前无阻险;去城三十余里,地名寨下,有铁场岭,遣兵守此,可以扼其来路。不果,贼果逾岭而东,攻城不克,乃去。或讹为天长岭。
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。临江壁立,如张帆然,安溪绕其下。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,上有大湖,澄波浩淼,一名七峰山。又赤水山,在府西北百三十里,时有赤水出岩下,一名石室山,上有石室,容千人,《道书》以为第十二福地,亦曰大若岩。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,东西两溪合流其下,汇为龙潭。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,山形如甑,旁有十三峰环列。
大罗山府东南四十里,广袤三十余里,一名泉山。祝穆曰:此即朱买臣所云越王居保之泉山也。《永嘉记》:泉山东北枕海,顶有大湖,北有泉,虽旱不竭,山因以名。其东谷之水,引为姚溪,经府东五里入永宁江。其西谷之水,引为杜奥溪,经府南二十里入于慈湖。又吹台山,在府南二十里,顶平正,山麓广袤二十里,接瑞安县界。《志》云,府西南四十余里有岫环山,宋方腊之乱,其党余道安聚众冉溪,陷乐清,逼府城,分兵攻瑞安,乡民守桐岭及帆游山拒之,贼自间道逾岫环山而南,即此,俗讹为诱娘山。青澳山府东二百里海中,两山对峙如门,亦名青澳门。刘宋永明中,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。唐天末,钱Α使其子传攻温州,州将卢佶将水军拒之于青澳,传曰,佶之精兵尽在于此,不可与战,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,克之。宋德二年,元兵至临安,宰相陈宜中遁归青澳,即此。又东有东洛、鹿西诸山,皆为海道之冲。○中界山,在青澳东百里。东晋时,居人数百家,为孙恩所破,今湖田犹存。洪武二年,倭贼尝犯此,旧有中界巡司戍守,今迁于永昌堡。又灵昆山,与中界山并峙海中,旧为樵采之地,今垦田数千亩。相近者又有黄大岙,亦多田可耕。霓岙府东百余里。《海防考》:倭舶南北往来,多泊于此。径达磐石卫城,最为险要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由此登劫,突犯湖头,官军击却之。又南龙山,在霓岙东北,倭贼由北洋来,往往经此,六要地也。
○海府东九十里。有双昆海口,内控郡城,外联岛屿,为郡境之门户。自海道而南,至福建福州府八百二十里,北至台州府三百三十里。旧时尝有漂溺之患。唐显庆初,括州奏称海溢,坏安固、永嘉二县,溺四千余家。总章二年,复溢,坏安固、永嘉二县,溺死者九千余人,是时为括州巡属也。文明初,温州复奏大水,流四千余家,漂溢盖数见云。永宁江在府城北,一名瓯江,一名蜃江,古名慎江,亦曰永嘉江。源自括苍诸溪,汇流入境,又东合大小溪流,以输于海。由江南岸西上,则自北门历永清迎恩门,过西郭,经吴崎、桑浦、屿头、岩门、竹浦、塔山、临头、吴渡、上戍、浦口、江南、张岩、外村、西洲、峄头、殷溪、桑溪至茭洋渡。由江北岸西上,则自罗浮、河田铺、泥涂、马岙、焦头、梅岙、鸡口屿、小荆、荆溪、江口、白壤、菰溪口、凌福、白沙、茭洋至安溪港,入青田界。由江南岸东下,则自北门历蒲洲、宁村、沙城、梅头抵瑞安界。由江北岸东下,则自罗浮、华岩、冉溪港、强岙、挂彩山、象浦口、馆头、青岙、鹿西抵乐清界。多事时,盖节节皆险也。
会昌湖在府城西南。其上源曰郭溪,出铁场岭。又有雄溪,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。又有瞿溪,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。并东北流,经铁场岭,而东与郭溪会,绕流至城西南,汇而为湖。湖受三溪之水,弥漫城旁。起于汉晋间,至唐会昌四年,太守韦庸重浚治之,因名。其近城西者曰西湖,在城南者曰南湖,实一湖也。湖支港甚多,其自城东南出南塘,直抵瑞安江者,延袤盖七十余里。○慈湖,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,合南境之水,入瑞安江。又有沧湖,在府东七十里,下流入海。其地亦谓之湖头。
安溪府西北六十里,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,东流经破石山下,亦名张帆溪,又东南注于瓯江。《永嘉记》:安溪之源,与天台诸山相接。又有冉溪,在府北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天台、仙居发源,流入境,合诸山溪之水,南入瓯江。○永昌堡府东五十里。嘉靖三十七年创筑,以防倭患,并迁中界巡司于此,城周五里有奇。又永嘉堡,在府东南五十五里,本永嘉盐场,嘉靖三十七年,建堡筑城,周四里。
龙湾寨府东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寨东援宁村,西捍府治,坐临深水,颇为险要。嘉靖中,倭屡从黄华港登犯,突入新建、蒲洲等处,径抵府城,防御为切。又沙沟寨,在府东五十余里,稍西即宁村所,逼近海口,贼易登犯,其相近又有沙村寨。○长沙寨,在府东宁村所东南,东临海涂,地势颇险,亦曰长沙湾。嘉靖三十二年,参将汤克宽败倭于此。又太平寨,《志》云:在府南六里。
白沙隘府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。宋置白沙巡司,元因之,后废。道出青田县,此为要隘。○象浦驿,在城北,明初置。又有南溪税课司,在府东北七十三里,今废。
瑞安县府西南六十里。南至平阳县五十里,西至泰顺县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处州府青田县三百五十里。本章安县地。三国吴析置罗阳县,宝鼎三年,改曰安阳。晋太康初,改曰安固,属临海郡。宋齐以后因之。隋省入永嘉县。唐武德八年,复置安固县,属嘉州,寻属括州。上元中,分属温州。天复二年,改今名。宋因之。元元贞初,升为瑞安州。国朝洪武二年,复为县。旧有城,相传宋宣和中筑,周不及二里。元至正二十四年,方国珍增筑,周五里有奇。前朝洪武三年、永乐十五年、嘉靖三十一年,皆因旧址改拓,周六里有奇。今编户百二十八里。
○白岩山县治东一里。一名龙山,亦名白鹿岩。又东二里曰东山,与白岩山相接。县治东北曰集云山,峰峦绵亘,县之主山也。○庙山,在县东南五里,亦曰安禄庙山。山高秀,障蔽海门,上有浮图。又有玉泉洞,可容百人,其泉通海。又东曰浮龟山,控临海门,横捍江流。稍南又有黄公岩。陶山县西三十里。陶弘景尝居此,因名。周仅二里,前江后湖,《道书》以为第七福地。宋末,元兵至此,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,力竭而死。元末盗起,邑人张文贞于此筑城拒守,久之,始为贼所陷。又西十里有许峰山,高数千仞,海舶视为方向,俗呼景福山。又西五里曰福全山,《道书》以为第三十三福地,山之北有白云岭。
帆游山县北四十五里。东接大罗山,与永嘉县分界,为舟楫要冲。《永嘉记》地昔为海,多过舟,故山以名。又西有桐岭山,与帆游并峙,县北面之保障也。亦曰铜溪山。○仙岩山,在县东四十里,当大罗山之阳,山巅有黄帝池,广五百余亩,水分八派,注为溪潭,高下相属。《道书》以为第二十六福地。《郡志》:山即大罗之别名矣。又东五里曰云顶山,岩壑绝胜,与仙岩山相接。
遮浦山县西南三十里。其南为坑岭,接平阳县界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寇自闽犯平阳,将自坑岭入县界,邑人设险于柘浦山、天门埭,以拒之。柘浦,即遮浦也。○梓岙山,在县东北四十余里,有二十四盘岭。
○海县东十里。由海口直上飞云渡,至为险要。海洋有凤凰山、飞云关,舟师驻泊处也。《海防考》:倭犯瑞安、平阳,必由铜盘、南龙及凤凰山而入,守御为切。
安阳江在城南。《志》云:其上源有二,一出福建政和县东北之温洋,谓之大溪。一出青田县东南之木凳岭,谓之小溪。合诸山溪之水,流入县境,至陶山南口而合流,又东至县南,水阔百余丈,亦曰罗阳江,亦曰安固江,亦曰瑞安江。唐天末,钱传舍舟安固,径袭州城,克之,是也。东接海口,为县境之冲要。又三港口,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,有罗阳、大洪、莒江三水自西北来,会于此,因名。嘉靖中,倭贼突犯三港口,即此。
东湖在城东北。源出白岩诸山,引流经县北,至帆游山,接会昌湖,直达永嘉南门。城北又有北湖,一名锦湖,环绕城北,接于东湖。又永丰湖,出县西七十里逄源山,周十里,水常不竭,民赖其利。○天门埭,在县西陶山南。宋元间,筑此以蓄安阳江之水。元至正十四年,邑人张文贞筑城陶山天门埭以拒贼,是也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犯平阳,由天门埭趋青田县。《志》云:天门埭在县西三十五里。
飞云渡县南七里。安阳江津济处也。波流汹涌,横截南北,有飞云关,往来者必出于此。渡西有中洲,东出为飞云水寨。《海防考》:飞云水寨西南去金乡卫百三十里,此为温州适中之地,旧名中军水寨,南临海港,外接凤凰山,内逼府城,郡境之冲要也。
○梅头寨县东五里。有海口,为戍守要地,明初置巡司于此。又三港税课局,在县西南百十里,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。景泰三年,司改属泰顺县,而税课局如故。又下林河泊所,在县西南三十里,亦明初置,今废。○梅头堡,在海安所之后冈,嘉靖三十八年筑以御倭,万历中重修。又山黄堡,在县西南五十里,亦嘉靖中筑。
丁田寨在县东北海安所东,相近又有前后冈二寨。丁田地势平缓,前后冈俱临深水,至险要。嘉靖中,贼屡登犯,西北犯府城,西犯瑞安,为戍守要地。○东山寨,在海安所东北,又有上寨,东西分峙,为崎角之势,坐临海滨。倭贼自东山而来,由九里而至府前;自上而来,由丁田径至海安,险要处也。寨东为东山港。嘉靖三十一年,倭寇由江口登犯岭门、岐头,入坡南汇,至高山下,败官军,遂攻县城,官军击却之,退泊东山港,即此。
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。东至大海,南会陌城寨,西至平阳所,北会陡门,极为冲要。嘉靖中,倭贼从此登犯。又眉石南寨,亦在沙园所东南,东滨大洋凤凰山岙,一潮可至。西抵仙口寨,从仙口寨至平阳县,三十里而近耳。○仙口寨,在沙园所南,近平阳县之仙口山。其相接者又有宋埠寨,亦为防御处。
乐清县府东北百二十里。北至台州府太平县百三十里,东北至台州府黄岩县百八十里,西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。后汉永宁县地。东晋宁康三年,析置乐成县,属永嘉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省。唐武德五年,复置乐成县,属嘉州。七年,废入永嘉县。载初元年,复置属温州。五代梁开平初,吴越改今名。旧有城,相传唐天宝三年筑,周仅一里,后废。前朝洪武六年,议修筑以备倭,不果,乃立栅引濠为固。嘉靖三十一年始石为城,而缺其一面。三十八年,始增筑。万历六年及三十一年,皆修治,周四里有奇。编户百六十八里。
○翔云山在县治后,亦曰县后山。东接雁荡,西连白石。高山大谷,杂沓若翔云。奇峰茂林,为邑屏障。左有九牛山,在县治东,亦名谢公山,以灵运所游息也。稍前曰东塔山,又有西塔山,当县治西,旧时依东西塔山结城。嘉靖中,始拓而广之,治西北曰丹霞山,绵延高秀,旧名白鹤山,又名赤岩山。唐天宝六载,改今名。其西又有箫台山,三峰耸峙,相传王子晋尝游此。○西漈山,在县西五里,三面苍崖峭立,环若翠屏,唯东面轩豁如门,大海横其前。又西七里有章岙山,亦名双峰山,有东西溪夹山而流,稍西为盘谷山,以山谷盘旋而名。东面海,俗称盐盘山。
白石山县西三十里。一名白石岩,高千丈,周二百三十里。唐天宝中,尝改名五色山,洞壑出泉,东西流五六里,合而为湖。其西十里有玉甑峰,即白石之别峰也。○左原山,在县东北三十五里,群峰环绕,中有田,二千余亩,居民悉藏谷中。县东六十里曰芙蓉山,三峰削翠,下有芙蓉川。又东十里曰丹芳岭,路出雁荡西谷,凡四十九盘。又窑岙山在县东五十里,高数千仞,海舟望以为准。
雁荡山县东九十里。岩峦盘曲,凡数百里,其峰百有二、谷十、洞八、岩三十,争奇竞胜,游历难遍。《志》云:山跨乐清、平阳二县,在平阳西南者曰南雁荡,此为北雁荡。群峰峭拔,上耸千尺,皆包谷中,自岭外望之,都无所见。至谷中,则森然干霄,有大小龙湫,会诸溪涧水,悬崖数百丈,飞瀑之势,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也。绝顶有湖,方十余里,水常不涸,雁之春归者留宿焉,故曰雁荡。又有马鞍岭,一名石城岭,岭之东西分为东西谷,各有内谷、外谷,东内谷有峰四十八,外谷有峰五。西内谷有峰二十四,外谷如之。沈括谓天下奇秀,无逾此山也。○龙穴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两山相对,延袤十余里。又有长山,在县东三十里,以南北延袤数里而名。玉环山县东南二百里海中。其上旧有古城,山西北十余里为楚门山,有峡如门,广二十步,海舰由此出入。《海防说》:玉环山北隔一小港,即台州府楚门所,山联络深长,周回百里,旧有民居。洪武二年,倭贼来犯,因徙入内地,山当台、温二府之交,海寇去来驻泊之薮也。○盘屿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滨海,明初朱亮祖袭方明善于此,其下即盘石卫。
接莆岭县北六十里,道出太平县。《志》云:县东九十里有佛岭,宋末乡人结寨于此,以拒元兵。○鹗岭,在县东。嘉靖八年,倭寇乐清,登鹗岭,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。
○海县南五里。又县东十里有海渡,道出太平县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海,横亘几三百里,东起玉环山,西至象浦,皆以海为险,亦曰白沙海,以白沙岭名也。
馆头江县西南六十里,与瓯江接。经盘石卫,至县东五里白沙岭,又南入于海。又万桥江,在县东六十里,窑岙诸山之水至此入海,亦名万桥港。县东南七十里又有柽江,东北诸山溪水南汇于此,亦曰清江港。又北港,在县东百三十里雁荡山顶,九折诸溪之水,流合诸山溪,东出数十里,亦曰北港川,皆入于海。
东溪在县治东。一名云溪。《志》云:东溪上流与栅溪接,分流四十余里,为县东溪。嘉靖中,筑城包东溪于城内。议者尝欲徙之城外,不果。出城南,稍折而西,出瓦窑河,与西溪合流,为运河,经县南五里印屿山下陡门口入海。又西溪出县治西白鹤诸山,一名金溪,流经城西,至城南瓦窑河,合于东溪。○荆溪,在县西北百里。《志》云:由县西北出仙居,荆溪为之孔道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贼由此犯仙居。
西河在县治西南。亦曰运河。南至馆头江凡六十里,支流旁达,灌田二十余万亩。又象浦河,在县西六十里,南出数十里达于馆头江,隔山不与西河相接,舟楫乘潮出入,多取道于此。白石湖在县西白石山下,汇诸山溪之水,广三十余丈,长五六里,亦名合湖。引流而东,合于运河。又有朴湖,在县东四十五里,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,又东出陡门注于海。○馆头岙县西南五十里馆头江口。元置巡司,前朝洪武二十年,徙于岐头。嘉靖中,复设于此。又有馆头驿,元所置横春驿也,明初改今名,南去府城四十里。○窑岙镇,在县东五十里窑岙山下,南临海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元置北监巡司,在玉环山下。明初徙于县东北蔡岙,寻徙白沙岭。嘉靖八年,又徙于鹗岭。四十一年,复还窑岙,并建寿宁堡于此,筑城二里有奇,为戍守处。又窑岙驿亦设焉,本元置,明初因之。《海防考》:窑岙北境接台州界,嘉靖三十七年,宁海县境贼由梅岙入犯,次日即至窑岙,官军逐之,贼设伏麦田中,为所败。又东北有和尚岙,接台州太平县界,嘉靖中,官军逐贼至此。
石马镇县南五里石马山下。嘉靖三十七年,倭贼由此入犯,官军御却之。又县后堡,在县城北。嘉靖三十四年,补筑县城,于山腰营筑。既而寇乘高下瞰,城几陷。三十八年,徙城于平地,而县后故城,居民因之翼其两旁,以附于城,谓之县后堡,周不及二里。又永康堡,在县东南竹屿山,城周二里有奇。相近有宁安堡,亦有城。皆嘉靖中筑以避倭。又石梁堡,在县东八十里,即雁荡山之石梁洞也。嘉靖中筑堡。县南又有福安堡城,周四里,嘉靖三十八年筑。○岭店驿,在县东北九十里。元置大荆驿,其地有大荆山也。明初改今名,东至太平县四十里,北至黄岩县六十里。又西皋驿,在县城西,元曰萧台驿,明初改今名。白沙寨县东五里。有白沙岭,为水陆要害。或云,汉遣下濑将军出白沙击东越,即此。恐误。明初自玉环山迁天富北监场盐课司于此。嘉靖三十七年,贼从此犯县城。三十九年,复从台州境入犯,参将张铁大破之于此。又东二里为白沙桥,《志》云:白沙岭隘,陆走台境,水通海岛,县境之咽喉也。
章岙寨在县西章岙山旁,近海口。贼船易登,颇称险要。防御慎固,则东卫塔头,西卫盐盘,南卫黄华,北卫长林,倭船不能犯。○沙角寨,在县西二十五里沙角山,下滨大海,界于黄华章岙间。嘉靖三十八年,倭由此登犯,由县西十里支岙至三条岭,有道径抵县城,防御为切。
黄华水寨在县西南,盘石卫东三十里,东接大海大小门、霓岙,南枕港口,乃温州之咽喉也。水哨南会飞云,北会白岩塘,备御最切。嘉靖三十七年,倭由此港入温州,直抵处州府青田县,官军击却之。又有黄华山寨,在水寨东二里,其地有黄华山,因名。嘉靖中,倭尝登犯。黄华之外,为下马洋。嘉靖三十二年,参将汤克宽追黄华贼,战于下马海洋,是也。《海防考》:倭犯黄华,必由邳山、大麂山及黄大岙而入,有黄华关,迫临海口,汛守最切。○岐头寨,在县西南。《海防考》: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,其地谓之塔头,有长林盐场,宋政和中置,元为司令司,明初曰盐课司。又西南即岐头也,海舟经此,必舣舟而后行,谓之转岐。由折迭岙而东北,达于骊洋,即台州之松门寨。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,东滨海,为蒲岐之外户。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、楚门,南会黄华港。嘉靖中为戍守处。又后塘寨,亦在蒲岐所。东南临大海,形势险要。嘉靖三十一年,贼屡登犯。其南为李岙,西为清江渡,北为双陡门,皆寇所必窥之道。有鹤渚堡,嘉靖中置,筑小城戍守,周不及二里。○高嵩寨,在县东四十里高嵩山上,临大海,亦近蒲岐所,为所境之锁钥。嘉靖中,贼每犯此,从梅婆桥而入,径至长山,窥乐清近郊,亦险要也。下堡寨在蒲岐所南五里。南临大海,所之南藩也。其相近者,又有娄岙,亦为备御要地也。○峡门桥,在县西南十三里。又西三里有峡门山,桥因以名。县东十五里又有陡门桥,南临海。
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。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,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。晋太康四年,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,属临海郡,寻曰横阳。太宁初,属永嘉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省。唐武德五年,复分置横阳县,属嘉州,贞观初废。大足初,复置属温州。五代梁干化四年,吴越改今名。宋因之。元元贞初,升为平阳州。前朝洪武二年,复为县。旧有城,相传晋太康中旧址,周仅一里,后废。元至正中重筑。前朝洪武七年增修,后常营治,周三里有奇。编户二百四十一里。
○仙坛山在县治东。上有平石,号仙坛。本名横岙,亦曰横屿。三国吴置横岙船屯,盖以山名。上有九盘岭。又昆山,在县治西南,绝顶有巨岩,俗称古岩山。县治前又有岭门山,山分左右翼,中阙如门。○仙口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本名阳屿,晋初因以名县。东枕大海,亦名神山,上有风门岭。又将军山,在县东南七十里,旧尝驻军于此,因名。
罗源山县西南二十里,横阳江流其下。其南五里为凤山,临江绵亘数里,一名前仓山,江因以名。又盖竹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其相近者曰楼石山,高千丈,周四十三里。○玉苍山,在县西南八十里,亦名八面山,山周百余里,跨峙八乡,稍北,岩岫四围,只通一门。相近又有松山,峰峦攒簇,高秀相亚。
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。北自穹岭,南至施岩四五十里,皆雁荡也。中有明王峰,峰顶有池。《志》云:南雁荡有十三峰、三洞、二岩,涧石类皆奇胜。其相接者曰白云山,山插云汉,行人攀藤而上,号曰藤道。又有四溪山,山有四十二峰,下有四水合流,沿山而南入于海。
大岩头山在县东南海中。《海防考》:倭贼自南麂、凤凰、霓岙、蒲岐、楚门、玉环而来,俱经此山,巡哨最切。○南麂山,在县东海中,有平壤数千亩,称饶沃。环海负岛,逋逃之徒,易以蕃聚。倭寇每出没于此。其北接凤凰山,山岙阔大,坐临深海,山外皆大洋,别无山岛。自明初以来,倭寇皆经此栖泊,恃为巢穴,乘潮御风,直抵飞云港,此哨守要地也。
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。倭寇南北往来,往往泊舟取水于此。隆庆中,设舟师戍守。○南龙山,在县东海中,倭自北洋而来,此为必经之道。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,亦倭舶内犯之道也。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,水师每驻泊于此。
○海县东二十五里。《郡志》:县境之海,北接瑞安界榆木浦,经陡门、仙口、江口,抵大岙、蒲门、俞山诸处,至福建烽火寨止,横亘三百余里。
横阳江县西二十五里。一名始阳江,又名前仓江。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,汇为顺溪,经罗源山下,曰横源江。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,又东南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横阳江上流有四港,其一为顺溪,其一为梅溪,出盖竹山,绕罗源山北,而东注于前仓江。其一为平水,合涧谷诸水,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,接泰顺县界,合于前仓江。其一为燥溪,其上流为宋兰洋,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,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,分为东西二溪,又经县南五十里,并注于江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,犯平阳、三港,官军御之,败绩。三港,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。
运塘河在城北。自县北五里鸣山下,北抵瑞安飞云渡,凡三十五里,有万金塘。又有夹屿桥河,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,城南诸水汇流于此,西注前仓,南注江口,各二十五里。
荪湖县南六十里。有荪湖山,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。又有南湖,在县西南九十里。
○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,下临横阳江,为往来冲要。又有江口水寨,在县南金乡卫,东南临大海,控五屿等岙,外接琵琶、长腰、陌城、洋屿等大洋,为平阳门户。嘉靖三十一年,倭犯平阳前仓、径口诸处,从此港入,南至巴艚、炎亭,北至瑞安飞云、凤凰,皆其哨探处也。《志》云:江口巡司,明初置于下埠。正统五年,徙于渡头,皆在县南。又仙口巡司,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,洪武二十年,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。又有龟峰巡司,在县东南九十里,亦明初置。嘉靖初废,改置龟峰堡。○巴艚寨,在县东南八十里。寨东北两面皆滨海。嘉靖中,倭屡由此入犯,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巴艚巡司亦明初置。嘉靖中,增设堡以御倭。又县东有余洋堡,相近为宋埠、仙口二堡,县南有前仓堡,又有蔡家山、东魁等堡,皆嘉靖中置。
陌城寨在县东南。寨东南滨海,其相连者曰陆路寨,俱戍守要地也。又汶路口寨,在县东三十里,东临海洋洋屿门,南援江口水寨,北援眉石南北二寨,地势险要。嘉靖中,倭贼由此登犯。
炎亭寨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,有海口。倭贼从此径犯卫城,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。嘉靖中置寨,并设珠炎营戍守。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,亦戍守处也。○大小渔野二寨,在卫东南,联坐海滨,倭由此犯卫城,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。嘉靖中,设军戍守。
大寨在金乡卫东,有大海口。又南为小寨,近蒲门所,西临海,北镇山,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。洪武十六年,倭贼入寇,官军击却之,为备御要地。○程溪寨,在县南蒲门所东南,南至海,西抵镇下门水寨,蒲门之要区也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贼由此登犯。又菖蒲洋寨,在蒲门所东海滨。嘉靖中,倭贼尝犯此,与小寨俱拨所军戍守。
屿山寨在县东北壮士所,东南临海口。贼从此突入,则西犯天仙,南犯双峰诸乡,北犯所城,为备御要地。又平山寨,在壮士所东北,西接盘石后所,南接屿山,北接白沙,为乐清之唇齿。嘉靖三十七年,贼从此登犯,南入石马港,径抵乐清白石山,亦备御要地也。
镇下门水寨县东南百四十里。亦曰镇下门关。坐临大海,其东有官岙,舟师驻泊处也。出岙直冲台山外洋,倭贼犯镇下门,必取道官岙,守御最切。水哨南会烽火流江,北会江口水寨。又有上下魁海口,亦在蒲门所东南,为戍守要地。○天富场,在县东南三十余里。明初,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。又县东有沙塘子场,县南有蒲门子场,皆产盐,隶于天富场。
泰顺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。东至瑞安县二百四十里,东南至平阳县二百八十里,南至福建福安县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福建寿宁县二百二十里,北至处州府景宁县二百十里。本瑞安、平阳二县地。前朝景泰三年,析置县。嘉靖九年,以矿寇窃发,始筑城。三十八年,增修以御倭,周三里有奇。编户十八里。
○天关山县治北一里。县南里许曰地辅山,横锁白溪水口。又飞龙山,在城东。城西又有舞凤山,环夹县治。○百丈山,在县北三十五里,有百丈漈。县南二里又有第一漈,高二十余丈,悬崖直下,又连七漈以达于闽。
分水山县南二百里,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。泉发陇上,东西分流,以限闽浙,山下地名平水,达前仓江,可通舟楫。吴越尝守此,以与闽人相拒。《海防考》:分水岭隘当浙闽之交。自闽而来,必由此至平水,过牛皮岭,一路由萧家渡至县东,自县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;一路由莒冈至县西,自县抵青田道二百余里,又由县东北达桐岭,可竟至府城。此控扼之要也。
三魁山县南六十里。有东山、西章、中龟三峰,谓之三魁。三魁巡司置于此。其相接者曰鲤鱼山。又泗溪西山,在县南九十五里,其相接者曰牙洋山。○龙斗山,在县东一百十里,下有龙斗渡,元末尝置龙斗寨于此,又东接瑞安县界。
滴水岩县东四十里。石壁峭拔,溪流湍悍,旧时仅容仄足。弘治间,辟成大道。又莒冈,在县东七十里。其地有莒冈铺,行旅所经,旧有方村营亦置于此。
○白溪县西四里。出天关山,绕城西而南,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,西南流,达福建寿宁、宁德县境,入于海。
仙居溪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。源出县西北诸山,东流经此,又经县东四十里洪口东渡,又东百丈漈及县东诸溪水俱流合焉,经龙斗山下,抵瑞安界入于海。○泗溪,在县南,源出泗溪西山,合县南诸溪水,抵福安县界入于海。
○分水关在分水山,见上。○罗阳第一关,在县东四十里,当洪口东渡之西,道出瑞安。其地有洪溪,汇入龙潭,谓之洪口。溪流环绕,有东西二渡及东渡桥,霖雨时,湍险尤甚,水陆往来,多出于此。又桂峰东南关,在县南七十里,其地有桂岭。又有桂峰桥,旁立两关,以路通闽括,置关于此。
三魁镇在县南三魁山。洪武初,置洋望巡司,属平阳县。二十四年,改置三魁巡司。景泰三年,改今属。又鸦阳巡司,亦在县南。宣德八年,闽括寇变,始设司防御,属平阳县,景泰中改今属。又池村巡司,在县北百七十里,明初置,属瑞安县,亦景泰三年改今属。
石柱寨县北五十里。其地有石柱峰,壁立万仞,上与云齐。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,接景宁县界。○九峰隘,在县东南百六十里,平、泰二邑往来之咽喉也。又上下排隘,在县南百九十里,接福宁州界。又有岩坑葛家渡隘,在县西南,接寿宁县界。
附见:
温州卫在府治东,洪武元年建,领所三。
宁村守御千户所府东五十里,洪武二十年建。隶盘石卫。北渡江至卫十里,所城周三里有奇。《志》云,所东去沙沟海口一里,南至永嘉场十里,西北至乐清县五十里,西南至瑞安县七十里,为守御要地。瑞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治东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温州卫。海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北三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温州卫,西北去卫七十里,城周三里有奇。弘治十五年重筑,万历二年,为飓风所圮,九年增修,为滨海要地。
盘石卫乐清县西南五十里。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,南至盘石岩头海口一里,西至馆头驿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筑城周九里。嘉靖中增修,领所三。
盘石守御后千户所乐清县东三里。成化五年,自盘石卫城移置此,仍隶盘石卫。筑城周二里有奇,所南五里为石海口,东至蒲岐所三十里,北至窑岙驿五十五里。
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盘石卫,筑城周三里有奇,东渡江,至楚门所一十里,南至下堡海口五里。《海防考》:洪武三十四年,倭寇突犯,官军击却之。嘉靖中,为御倭要地。
平阳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治西。洪武二年建,隶温州卫。
金乡卫平阳县南七十里。北至府城百八十里,西至蒲门所八十里,西南抵福宁州二百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筑城周七里有奇,旧领所三,今二。
沙园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南二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金乡卫。南至平阳县三十里。所城周三里,弘治十四年重筑,万历十六年增修。
蒲门守御千户所平阳县西南百二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金乡卫。城周三里有奇。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,西南至福宁州百里,西至泰顺县二百十里。○壮士守御千户所,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隶金乡卫。城周二里有奇。隆庆初,并入蒲门所。
附考:
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国,去中土甚远,隔大海,依倚山岛。高丽在其北,新罗、百济在其西北,琉球在其西南。有附庸之国百余。自汉武灭朝鲜,驿通汉者三十六国,皆称王,大倭王居邪马台国,即邪靡堆是已。光武建武中元二年,始来朝贡。安帝永初元年,复来贡。汉末国乱,国人立其女子卑弥呼为王。三国吴赤乌元年,卑弥呼入贡于魏。后卑弥呼死,其宗女壹与继之,后复立男王,并受中国爵命。《后汉·东夷传》:会稽海外有夷洲、洲,即倭夷也。孙权黄龙二年,遣将军卫温、诸葛直浮海求夷洲、洲,欲俘其民以益众,军行经岁,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,洲绝远,卒不可得至,得夷洲数千人而还。沈莹临海水土志,夷洲在临海东,去郡二千里,历魏晋至宋、齐、梁、陈,皆来贡。隋大业四年,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。《隋书》:倭国在百济、新罗东南,水陆三千里,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,都于邪靡堆。即《魏志》所谓邪马台也。杜佑曰: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,去辽东万二千里,大略在闽中会稽之东,自谓泰伯之后,入唐,常来朝贡。咸亨初,恶倭名,更号日本,自以其国近日所出也。或云日本故小国,为倭所并,因冒其号云。初附新罗入贡。后新罗梗海道,始由明月洲入贡。其国尝分五道,曰东海、南海、西海、东山、山阴。宋雍熙以后,累来朝贡,熙宁以后,来者皆僧也。元至元初,遣使赵良弼招谕,且介高丽谕意,皆不应。十八年,遣唆都、范文虎等率兵十万伐之。自平户岛移军五龙山,暴风破舟,文虎等择坚好舟乘之遁归,弃师十万,为日本所歼,终元之世,使竟不至。前朝洪武二年,命赵秩谕其国王源怀,因遣使入贡,后数岁一来,而入寇不绝。十六年,与胡惟庸通谋为乱,绝之。命信国公汤和、江夏侯周德兴,经略沿海,自辽左至徐闻,筑城设卫所,戍守要害海防,凡数千里。永乐三年,遣太监郑和招谕海外诸蕃,日本首先输款,乃给勘百道,许其通贡,然仍不时入寇。十九年,大掠辽东诸处,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,海氛稍熄。宣德以后,不时入贡,而窥伺窃掠不已。正德四年,鄞人朱缟以逋逃充倭使,冒姓名宋素卿入贡,遂阶祸基。嘉靖二年复至,与倭使宗设争先后相仇杀,大掠宁波。宗设仍夺舟去,于是论素卿死,绝倭贡。十八年复贡。奸商亡命之徒,相与构衅,乱遂作,甚于三十一年,息于四十二年。十余年中,东南腾沸,生民之涂炭极矣。《志》云:日本之地形类琵琶,东高西下,或以其势若蜻蜓,亦曰蜻蜓国。东西数千里,南北数百里,九州居西为首,陆岙居东为尾,山城居中,乃彼国之都也。其国君以王为姓,以尊为号,后又改称皇。初居日向州,筑紫宫,后徙三城州。所统有三部、五畿、七道、三岛、六十五州、五百七十三郡。然皆依水附屿,大者不过中国一村落而已。三部者,一曰畿内部,有山城、大河、河内、和泉、摄津五州,故曰五畿。五州分统五十三郡。一曰畿外部,有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陆、东山、山阳、山阴七道,合统六十州,六十州又分统五百二十郡。一曰海曲部,有伊岐、对马、多艺三岛,三岛各统二郡,凡六郡。其通中国之道,旧自辽东,由六朝以后,方从南道。率自温州、宁波以入,今贡道则定于宁波。盖其国去辽甚远,而去闽、浙甚迩,风汛时,往来率不过四五日程。其在彼国西南而尤近中国者,萨摩州为最。嘉靖中,屡次入寇,多此州及肥后、长门二州人,次则大隅、筑前、筑后、博多、日向、丰前、丰后、和泉诸州之人。大率商于萨摩而附行者也。山城号令,久已不行,有山口、丰后、出云三州,专兵自恣。既而山口、出云复灭,惟丰后犹存,然亦浸弱矣。《筹海说》:山口本名周防州,南边海,其西即长门州,关渡在焉。渡此而西,为丰前、丰后、日向、筑前、筑后、大隅、萨摩,萨摩为最西。又北为肥后、肥前所谓西海九州也。自肥前而西,有大渔洲,谓之悬海,有平户岛。元世祖言见日本地图,其太宰府西有平户岛,周围皆水,可屯军船,是也。平户之西为五岛,有五山相错,悬海而生,其中有岙可泊,乃日本西境之尽处,或谓即五龙山,元范文虎弃师处矣。自五岛而西,四望无山,直抵陈钱、壁下,此岛南去萨摩千五百里,与平户相去二百五十里,与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。由五岛至山口,平户其必经之所也。自五岛而北,为多艺,为伊岐。又北过海而五百里,而后至对马岛,与高丽相望,此则日本北境之尽处也。凡日本西北至高丽,必由对马岛开洋,岛之西北,有堆沙、凡山谷、撒思乃三岙,风顺不过一日程,约五百里而至高丽矣。其南至琉球也,必由萨摩州开洋,风顺不过七日。其贡使之来,必由博多开洋,历五岛而入中国,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。贡舶回则径取长门,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。若其入寇,则随风所之。东北风猛,则由萨摩,或由五岛,至大小琉球,而视风之变迁,北多则犯广东,东多则犯福建。犯福建则自彭湖岛分宗,或之泉州等处,或之梅花所、长乐县等处矣。若正东风猛,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,而视风之变迁,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宗: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;或由舟山之南,经大猫港,入金塘、蛟门,而犯定海;或由东西殊山,入湖头渡而犯象山、奉化;或入石浦关犯昌国;或入桃渚、海门、松门诸港而犯台州矣。正东风多,则至李西岙、壁下、陈钱分宗:或由洋山之南,过渔山、两头洞、三姑山入蛏浦,而犯绍兴之临山、三山;过霍山洋、五屿、烈表、平石,而犯宁波之龙山、观海;过大小衢、徐公山,入鳖子门、赭山,而薄钱塘矣。或由洋山之北,过马迹潭西而犯青浦。或过马迹潭西北而犯太仓。或过南沙,经茶山、角嘴、涉谷椟入大江,越狼福山而犯瓜、仪、常、镇。若在大洋而风东南也,则过步洲洋乱沙,入盐城口而犯淮安,入庙湾港而犯扬州,再越而北则犯登、莱。若在五岛开洋,而南风方猛,则趋辽阳,趋天津。大抵倭舶之来,恒在清明之后。前乎此,风候不常,届期方有东北风,多日而不变也。过五月,风自南来,倭不利于行矣。重阳后,风亦有东北者。过十月,风自西北来,亦非倭所利矣。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,九十月为小汛焉。《志》云:山城以东,地方广邈,虽倭夷远服,贾者或不能知,大抵陆奥一州在其极东,而萨摩一州在其最西。博多,其岛名也,东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,贡使必出之路。又有平壶、八角诸岛,在其北面。自嘉靖以后,东南得以宁谧。万历中,关白发难于朝鲜,又久而后平云。《四夷考》:倭国以山城为主,山城之南为和泉。又南为沙界,沙界之东南为纪伊,纪伊之西为伊势。山城之西为丹渡,东为摄津,东之西为摄摩。西为但马。西之西为因幡,丹渡西为美作,东为备前,东之西为备中,西为因幡,西之西为伯耆,美作之西为备后之北境。出云之南境,备后之西为安艺。出云之西,为石见、安艺,石见之西,为山口谷国,即古之周防州也。山口之西为长门,关渡在焉。渡此而西,为丰前,其南为丰后。又南为日向,丰前之西北为筑前,西南为筑后,筑后之南为大隅,大隅西为萨摩,丰后东南为悬海,为土佐,为伊豫,为阿波,阿波相近悬海为炎路,土佐、丰后之间,为佐加关。萨摩之北为肥后,又其北为肥前,肥前西悬海为平户,平户西为五岛,北为多艺,为伊岐,极北为对马岛。诸岛皆有酋长,山城号令不行,强者则相役属焉。

典籍推荐
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
Copyright © 2020-2023 城市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-29
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1553292129